查看原文
其他

国常会最新部署,事关深圳经济发展两项挑战

李天南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3-08-28


7月14日,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听取迎峰度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工作情况汇报,审议通过《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研究部署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。


能源电力安全保供、超大特大城市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,这两项议题,都与深圳密切相关。


不只是高温“烤验”

经济恢复关键期

能源电力保供尤为重要


先来看能源电力安全保供,这是国常会频繁关注的重点之一,事关国计民生。


就在7月11日,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》,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,加快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充裕、经济高效、供需协同、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,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,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。


近期全国多个城市高温预警频繁拉响,多地用电负荷创新高,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,势在必行。



据国家能源局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,2023年正常气候情况下,夏季全国最高用电负荷约为13.7亿千瓦左右,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。


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“晴雨表”与“风向标”,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更是与区域经济发展、产业结构转变紧密相关。


深圳作为经济大市,用电量需求大,更要如国常会会议强调的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。


连日来,面对高温,深圳全市抓紧“应考”。


截至目前,深圳电力供应平稳有序。全市最高负荷2100万千瓦,同比增长7.4%。预计迎峰度夏期间,深圳全市最高负荷将达到2320万千瓦,同比增加8%,


为确保夏季用电高峰期市民用上安全可靠的“清凉电”,深圳电力部门除了开展常态化巡维工作之外,也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大平台优化配置作用,推进虚拟电厂落地应用,提前做好负荷管理的各项准备工作。



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还通过科学安排电网运行方式,“数字赋能+人工保障”双重运维手段,动态评估设备风险,针对性深化管控措施,应急队伍和装备始终保持待命状态,做好第一时间抢修复电准备。


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期,不只是应对高温“烤验”下的用电问题,经济长久稳定发展所关联的能源电力保供尤为重要。


这次国常会还特别提到,除了要加强高峰时段重点地区电力保供外,要“加强保供形势预判,全力抓好能源增产增供”。


接下来,深圳更需要持续做好能源电力安全保供,优化用电结构,提前布局能源基地等;同时推动能源企业积极履行保供主体责任,全力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用电需求。


今年5月,深圳能源集团在答投资者问时公开表示:将在扎根30多年的深圳大本营,以分布式光伏、综合智慧能源为突破口,打造一批数智化综合智慧能源及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,服务城市、服务民生;在区位优势明显的粤港澳大湾区,开发陆上集中式新能源项目,以粤东海上风电为抓手,突破海上风电项目发展瓶颈。


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

将成为撬动民间投资新措施


我们再来看此次国常会上,审议通过的《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》。


01

什么是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?


在今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公报中,提出了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这一概念,“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‘平急两用’公共基础设施建设”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


“平急两用”,平时用作旅游、康养等,重大公共事件突发时立即转换为隔离收治设施,将“平急两用”理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,建设改造一批“平急两用”的民宿和酒店、储备一批单体大型方舱医院、升级一批应急医疗服务点。


简单理解,“平急两用”设施,遇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可立即转换为应急场所,能够有效补齐大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短板。


此次国常会上还提出,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加强标准引导和政策支持,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,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“平急两用”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。


02

为何要在超大特大城市稳步推进?


《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》(国发〔2014〕51号)规定,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,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。


根据前述标准,


超大城市包括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重庆、广州、成都、天津7城;


特大城市包括武汉、东莞、西安、杭州、佛山、南京、沈阳、青岛、济南、长沙、哈尔滨、郑州、昆明、大连14城;


“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在超大特大城市布局,一是这些城市人口始终净流入,公共服务短板更突出,需求相比其他类城市需求更大。二是辐射面广,能发挥规模效应降成本提收益。”中国(深圳)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振表示。


03

为何要强调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?


“由于公共基础设施普遍具备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特点,盈利性不足,通过建立‘平用’和‘急用’功能的公共基础设施,可以提升‘平用’时的收益来弥补‘急用’的成本,有利于提升投资有效性,并同步补短板。”王振说。


这意味着,在“平急两用”建设这个过程中积极吸引民间投资,通过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相互促进,能更好地稳定经济增长。



深圳用好这一设施建设,将有助于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民生保障;也有助于提振整体的投资,带来经济新的增长点。


业内机构预测在三季度,金融机构也将显著加大对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力度,民间投资同比增速有望由负转正。


未来深圳如何抓住这一利好?撬动投资把钱花在刀刃上。做好“平用”和“急用”有效搭配是关键。


王振认为,“急用”本身不赚钱,就得依靠“平用”功能,要发挥更大价值,需要设计好使用的功能和商业模式把账算好。深圳作为超大城市,更要引领示范,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典型经验。


主笔 / 李天南

编辑 / 何欢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